愚园路1407弄延陵邨,38号、44号、50号公房的居民终于不再用手拎马桶。通过抽户改造独立卫生设施,长宁区为他们“腾出”三间独立卫生设施用房。2024年,长宁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全面完成手拎马桶改造任务。
新华路街道,建筑面积达2145平方米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站式解决“养、医、学、娱”需求,成为社区老年人心中的幸福港湾。这是长宁区街镇层面,建设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项目的“样板间”之一。“十四五”收官在即,长宁区已完成既定目标:实现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基本全覆盖。
中山公园——沪上公园“破墙透绿”的先行者。如今在市民眼中,“敞开”的中山公园移步换景、一秒入画。放眼全区,“十四五”期间越来越多绿色空间正与城区有机融合:24小时对外开放的公园已达19座;全区建设绿道超6公里,绿道总长度达30余公里,全区绿化覆盖率34.2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.6平方米,人均公园绿地规模及覆盖情况均居中心城区首位。
从住房保障到社区生活圈建设,再到公园城市打造——“十四五”期间,长宁区通过系统性谋划、项目化规划,从基础生活保障跨越到精神需求满足,逐步构建起宜居宜业的精品城区生态。
广厦千万:让“好房子”人人可及
住房作为人们日常接触时间最长的空间,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。
锚定改善居住环境品质,长宁区持续推进“两旧一村”改造、精品小区建设、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,建设好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居住需求。
既跑出加速度、又迈出稳健步,长宁区在城区品质提升的赛道上持续领跑。
早在2013年,长宁区就在全市率先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;2020年基本完成不成套职工住宅改造;2024年,手拎马桶实现全市率先“销项”。全区约有1000万平方米售后公房小区,按照每年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的速度推进精品小区建设。自2018年至今,累计实施874万平方米。今年新开工建设约100万平方米,预计在“十四五”期末实现售后公房精品小区开工全覆盖。截至今年8月底,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完成1100余台,超额完成“十四五”目标任务。
步子又快又稳,靠什么?
以精品小区为例,长宁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总结工作法:其一,聚焦“急难愁盼”筑牢安全底线。如,规整绿化、厘清交通,打通消防和救护生命通道。其二,补齐治理短板、提升治理能力。如,通过对非机动车棚的智能改造,增设门禁、监控系统,安装充电设施和消防设施等来提升小区安全性。其三,完善相关制度,实施精细管理。如,建立管理部门与实施单位合署办公工作模式,管理部门与实施单位围绕项目管理、推进实施和监督检查联动协同,形成合力。
“好房子”理应是一个人人可达的公共目标——长宁区始终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,用心用情、绵绵用力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长宁区累计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1.3万余套,累计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余套。位于新泾镇广虹路77弄、98弄、58弄的虹桥人才公寓由区属国企新长宁集团打造,是中心城区中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。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8.8万平方米,配置有近3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。截至目前,项目已出租3000余套。入住人群包含东方航空、上海航空、拼多多、春秋航空、申通地铁、同仁医院等区域重点企业人才。项目还开拓了留学生公寓、青年驿站、建设者之家、人才驿站等多样化板块,为留学归国创业人员及来长宁求职就业的青年人才提供安居之处。目前,东地块约1800套房源正在建设中,计划明年对外供应。
“好房子”不仅提升了居民体感,也是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点。
长宁区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,聚焦盘活低效商务和商业用地,向存量要增量、向集约要空间、向更新要效益,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,提升生产空间承载力。
东部,“上海硅巷”科创街区集聚科创类企业,搭建各类沟通交流平台,促进政府部门、科研机构、科创企业、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间良性互动。愚园路,以点带面推进风貌街区保护式更新,历史风貌街区焕发了全新的活力。武夷路,翡悦里、新象限·武夷项目陆续完工投入运营。其中,新华路的上生·新所项目进入住建部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终选阶段,在老城区焕发活力、吸引集聚年轻人方面成效显著。
中部,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,金虹桥国际中心和虹桥南丰城更新完成,重点楼宇环境品质提升。新虹桥中心花园桥下空间提升,艺丰中心、31号地块等办公载体建成,晶耀虹桥即将入市。
西部,虹桥机场东片区在东航综管部、云启商务广场2个项目已竣工、机场P-04地块在建的基础上,机场J-01项目、东航K1-01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在长宁区关于城市更新的“三年行动计划”(《长宁区城市更新2022-2024年行动计划》)中,共形成“60+X”项目。其中产业发展类12个、空间环境类13个、功能均衡类8个、美好社区类11个、文化历史类11个、基础服务类5个,至今已基本完成。
“圈”出幸福感、归属感
住房,是“物”的组合,承载的是“人”的生活。其中,生活的便利性不可或缺。这也是“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”的内涵——优化城市功能的触达效率,让居民在步行可达范围内满足多数生活需求。
2021年“十四五”开局之时,长宁区10个街镇就全部完成社区规划编制,实现了全区规划全覆盖,并全面推进实施建设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长宁区党建服务、行政管理、就业保障、文化活动、为老服务、便民服务、应急设施等基础保障类硬件设施已基本实现居住区15分钟步行范围内全覆盖。其中,党建服务构建三级“宁聚里”品牌,文化活动、为老服务等设施实现高标准配置。托育设施、健康管理设施已基本实现布点全覆盖,设施的服务能级也在稳步提升。
结合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,长宁区统筹推进建设党群服务阵地,优化与提升区级、街镇级党群服务中心的布局与品质,结合居委“两室”、重点楼宇植入党建服务阵地,形成“1+10+X”的“区—街道(镇)—基层阵地三级“宁聚里”党群服务阵地体系,着力服务家门口和楼门口治理。
譬如天山路街道宁聚里·天山荟党群服务站,地处天山商圈“黄金位置”,周边商圈、楼宇、居住等功能融合。党群服务站在更新改造过程中,广泛收集周边商圈企业、白领、居民等各类主体诉求。站内纳入共享活动区、组织生活室、法律咨询室、休闲阅读区、企业洽谈室、综合服务区、24小时政务服务区等多个功能区域,集学习教育、人才建设、营商服务、商圈治理、法治服务五项功能于一体,惠及周边的楼宇企业、白领与社区居民,助力商圈高质量发展。
优质的居住也依赖于良好的社区氛围与公共空间支持。
北新泾街道中环桥下空间,曾因步行通达性不足,公共空间整体环境品质一般、体育运动场地等公共服务配套缺口等问题沦为城区灰扑扑的“边角料”。如今,桥下空间色彩明艳,“火烈鸟”“猎豹”“斑马”等图案分布在各自象限,引人瞩目。该更新项目复合利用桥下空间,设置运动场地、公共绿地、苏州河休闲驿站、市政配套设施等功能,提升慢行系统通达性,优化了景观和生态,并结合苏州河贯通工程将该区域打造成苏州河特色滨水空间节点。
程家桥街道虹桥机场新村将社区参与式博物馆的概念引入社区,打造具有航空主题特色,集展览、社交、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空间,引导社区居民讲述自己与机场新村的故事,表达对社区发展的建议,进而共同融入社区共治工作,让社区参与式博物馆逐步成为虹桥机场新村的微地标、居民的打卡地。
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“圈”出了生活便利和居民的归属感。“十四五”收官之时,长宁区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将逐步从“保基本”阶段转向“提品质”阶段。
据长宁区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长宁区形成以双区长为引领,街镇为主要工作推进方,社区规划师及规划设计团队为技术支撑方的组织架构,建立了多部门互动参与的“上下互动、左右贯通”的联席会议制度。区层面建立联席会成员联络表,统筹生活圈项目资金。在多年的行动推进与机制探索过程中,组织架构、行动路径、技术把控、保障机制等内容逐年演进完善。
成为公园城市“标杆”
全市居首的人均“含绿量”,让长宁区有底气制定新的小目标:将结合《上海市长宁区公园城市规划(2024—2035)》,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,为上海市提供公园城市建设标杆。
争做“标杆”,既要深积累,更要敢首创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长宁区盘活存量绿色资源,持续释放大型公园、生境花园、口袋公园等多尺度公园的辐射作用,释放社会单位附属绿色空间,结合美丽街区、桥下空间改造和滨河品质提升,为市民打造了更多可进入、可休憩、可观赏的绿色生态公共空间。
持续拓展“公园+”主题功能,以公园绿地为基底注入多元功能,公园服务时间和空间不断拓展延伸。长宁区将华东政法大学、上海音乐学院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中山公园、天山公园和海粟绿地作为试点合作单位,推动公园与城市的有机融合。现已完成中山公园、古北市民公园、虹桥公园、新虹桥中心花园等多个公园,及华山新语、镜花园、虹桥人才林、家园等多座口袋公园公共空间改造提升。通过新增功能设施、增加四化彩化植物、拓展地标活动区等方式,公园整体空间品质得以提升。
针对中心城区绿地空间与城市空间割裂,滨水区、风貌区、商业商务区、产业园区等附属资源与城市融合性不足,老旧封闭居住区内环境不佳等问题,长宁区率先尝试打破公园绿地、单位附属空间、封闭居住街区与城市空间之间的藩篱,释放更多空间资源,实现设施、空间的开放共享,打造共享街区。目前已推动华东政法大学、“乐享花园”、长宁图书馆、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事务中心、宜家荟聚、“同舟园”等多处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对外开放。
创新打造覆盖全区的生境花园体系。自2019年建成全市首个生境花园——虹旭生境花园以来,长宁区兼顾居民的亲近体验和景观感受,持续普及生境花园。“十四五”期间建成27座生境花园。生境花园功能持续迭代升级,花园自治共治体系不断完备,多个生境花园基层治理团队联合社会组织、高校及生态专家团队,依托生境花园的空间,开展生境宣讲、运维指导、认建认养、自然笔记、社区实践、邻里互动等活动,为生境花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结合“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”建设,“十四五”期间,长宁区新建口袋公园14座,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家门口舒适的游憩环境。
在此基础上,长宁区更进一步,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与城市更新、“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”、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结合,在区域良好的绿地、河湖空间营造生境单元,形成城市生态空间网络,构建“生境城区—生境社区—生境花园”组成的“生境+”系统。长宁区还探索超大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,并入选全国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》,用“生境空间+生活圈+生物服务圈”打造生物友好、自然感知、健康韧性城区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精品城区。
作为重要的滨河城区之一,“十四五”期间,长宁区聚焦滨水空间贯通开放及景观提升,系统推进滨水空间品质升级:完成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段景观提升工程,成为上海首个全面开放的历史校园滨河景观带。同时也对区域内中小河道系统推进滨水空间建设,完成苏州河、周家浜、绥宁河等河道总计2120米滨水步道建设,推动实现还河于民、还岸线于民、还景于民。2024年,长宁区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,及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中均位列中心城区第一。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