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8日,哈尔滨阿城区亚沟街道的一座现代化鸡舍里,传送带正平稳运转,一枚枚光洁的鸡蛋被自动收集、传送——哈尔滨诺谷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“智能养鸡场”已正式投用,首批120天育成的蛋鸡进入产蛋期。这座科技感满满的养殖基地,正用智能化重塑传统养殖模式,成为黑龙江禽蛋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。
养鸡场全靠机器干活
走进鸡舍前,记者换上防护服、完成消毒,刚踏入鸡舍内就感到一阵清凉——中午室外气温已超30℃,舍内却恒温舒适。抬头望去,八层高的鸡笼整齐排列,不同于传统养鸡场的喧闹,这里只有机器运转的轻微声响。
进入鸡舍前消毒
“从喂料、给水到清粪,全是自动化!”场长李双喜按下按钮,自动上料系统顺着轨道送料,鸡群探头啄食;另一侧,传送带缓缓移动,刚产下的鸡蛋顺着槽道滚落、汇集。整栋鸡舍里见不到饲养员,饲料投喂、鸡蛋收集、环境调节等环节,全由智能设备“包办”。
展开剩余73%工作人员介绍自动化喂养系统
负责人李振平介绍,单栋鸡舍能容10万只鸡,双层复式设计让空间利用率翻倍。目前一期工程的办公楼、育雏舍和4号成鸡舍已启用,另外3栋鸡舍主体完工,只剩屋顶安装。
智能系统“量身定制”
“鸡舍的‘大脑’,藏在环控和喂养两大系统里。”李振平告诉记者,环境控制系统就像“管家”,通过遍布舍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:温度高了自动开降温设备,湿度低了启动喷雾增湿,氨气浓度超标就加大通风;光照时长、强度也按鸡群生长阶段精准调控,模拟自然节律。
蛋鸡健康成长
自动喂食系统由料仓、管道和喂料器组成闭环,能按鸡群数量、生长阶段调整投喂量,实现“按需供餐”;饮水用的是乳头式饮水器,“连鸡喝的水,都是处理到可直接饮用的标准。”场长李双喜补充道。
大数据给鸡当“军师”
李振平告诉记者,鸡舍里的传感器和设备,正24小时“记录”着每只鸡的生活:温湿度、产蛋量、饲料消耗……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到中央服务器,经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“解码”,能精准找出影响产蛋率的关键因素,给养殖团队当“决策参谋”。
负责人介绍产蛋情况
目前,这里养殖的8.1万只蛋鸡已开始产蛋,预计8月中旬进入高峰。“我们坚持‘无抗’养殖,饲料用的是东北优质玉米和绿色豆粕,从源头保证鸡蛋安全。”李振平说,产出的鸡蛋将优先供应本地市场,让市民吃得更新鲜、更放心。
哈尔滨蛋鸡产业领跑龙江
作为黑龙江农业大市,哈尔滨蛋鸡产业实力突出:近五年全市蛋鸡存栏超1500万只,年产蛋约20万吨,占全省两成以上,规模化养殖水平居全省前列,双城区、阿城区、五常市等地是主要产区,部分鸡蛋还销往省外。
“这几年,我们正加速从‘散养’向‘规模化、标准化’转型。”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处处长魏然杰介绍,目前全市存栏10万只以上的蛋鸡企业有10余家,1万只以上规模场超60家,规模化比重达85%。哈尔滨诺谷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化蛋鸡场,正是转型的代表。
如今,自动化喂养、粪污发酵制肥、疫苗程序化免疫等技术在哈尔滨蛋鸡场广泛应用,既提效又环保。依托黑龙江丰富的玉米、大豆资源,饲料供应充足,本地消费市场稳定,鸡蛋从鸡舍到餐桌的链路更短,新鲜度有保障。
记者:肖劲彪;摄影:肖劲彪;视频:肖劲彪
记者:肖劲彪;摄影:肖劲彪;视频:肖劲彪
发布于:黑龙江省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